法律&新聞&馬拉松,如何練就跨界思維?
曾經,“民主與法制”是一個刊名,也是一種表達,還是一種追求,更是一種制度。
現在,“民主與法治”是一部書名,也是一種理念,還是一種方式,更是一個時代。
10月19日,中國法學會《民主與法制》雜志原總編、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《法治時代》雜志編委會執行主任、法宣在線總編輯、北京老齡法律研究會會長、桂客學院院長劉桂明,受本書責任編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編輯陳偲邀請,與《光明日報》原資深記者,北京策略律師事務所黨總支書記、管委會主任,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知識產權博士黃曉一起,從七個問題出發,共話《民主與法治時代》,共話法律、新聞、馬拉松之間的跨界思維。
法律是一個什么樣的專業?
劉桂明院長認為,法律是一種規則。人們常說法律是一種武器,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措施。其實更重要的是,法律是一種制度,更是一種理念。這一切都因為法律是一種規則,由規則誕生了制度和理念。
所以法律看起來是基本的常識與知識,但從宏觀來看,它是一個規則,是一款契約,是一項制度,是一份期待,更是一種精神和信仰。
法學生,可以從事哪些職業?
劉桂明院長從“從學”、“從政”、“從法”、“從律”、“從媒” 、“從團”、“從企”七個方向,介紹了法學生未來的七種職業方向。
劉院長還說道,法學生的職業選擇還應該考慮“應該做什么”、“喜歡做什么”、“適合做什么”,只有從多方面考慮,才能找到正確的職業道路。
黃曉博士補充道,無論是學法律還是學新聞,又或者是其他的專業,一定要重視學習能力以及思維方式的培養。只有不斷地去接觸、了解、學習,才能越來越專業。
是什么讓你一直堅持在這條跑到上?
劉桂明院長大學期間的專業是法律,但內心又對新聞專業有著執著與熱愛。因此,劉桂明工作以后,便以新聞為專業,以法律為功底,一步步堅持到了現在,從未離開。“只要選擇是對的,就要堅持下去”,劉院長說道。
在工作期間,劉桂明院長不僅學到了理論,還收獲了知識,更得到了樂趣。一個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,做自己熱愛的事情,做自己適合的事情,其中的價值與意義是極大的。
主編與總編,有什么區別?
劉桂明院長介紹道,主編是對某種出版物編輯事務主持者的稱謂;而總編是新聞或出版單位的業務總管,負責整個編輯部門或出版物的管理和運營。一名總編有時可以管理數名主編。
如何看待“新聞是天坑專業”這個觀點?
劉桂明院長指出,所謂“天坑專業”,其實是一種夸大說法,正是因為這樣的形容,才會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新聞專業。
劉院長建議,如果你想做記者或編輯,那就去報考新聞專業。無論是紙質媒體,還是網絡媒體,乃至各種各樣的新媒體,都歡迎新聞專業的人才。所以新聞不是“天坑專業”,新聞同樣是一個好專業,跟法律一樣,同樣是一個好專業,值得大家去選擇。
黃曉博士對劉院長的的說法表示認同,他認為只有對新聞的客觀規律,以及內在核心都十分了解,才能正確地掌握資訊、傳播資訊。人們只有通過新聞才能更好獲得正常的信息,沒有新聞,人們將會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。
這本書中有哪些看點與亮點?
作為《民主與法制》雜志原總編與《法治時代》雜志編委會執行主任,劉桂明將自己在辦刊期間的感悟集結成書,通過這些文章,可以了解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變化與成就。
“看書看皮”、“看報看題”、“看文看形和意”,劉桂明院長從三個角度出發,講述了本書封面、主題、標題、結構、文意等方面的與眾不同。
黃曉博士隨后說道,《民主與法治時代》共80余萬字,無疑證明了這是一本內容十分豐富的書。
作為讀者,黃博士表示看得很“過癮”,每當翻到一篇文章時,書中的內容總會把他帶回到曾經的那段歲月,回憶起過去的經歷,讓人感慨萬千。
本書適合哪些讀者來閱讀?
針對本書的受眾群體,劉桂明院長認為:
首先法律工作者可以閱讀,例如法官、檢察官、警察、律師,都可以在其中領悟到法律、法學、法治的意義;
其次是新聞工作者可以閱讀,書中以評論的方式說新聞,以表達的方式說新聞,以策劃的方式說新聞,為人們解惑、解憂、解難;
然后是年輕人可以閱讀,通過閱讀本書,既可以鞏固法學功底,又可以提高新聞素養,更可以修煉文字水平,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;
最后是馬拉松跑者可以閱讀,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一位資深馬拉松愛好者的真情實感。
而黃曉博士認為本書適合的讀者,第一個是想要了解、追蹤、研究中國十多年來法治進程的人;第二個是關心關注中國法治狀況,尤其是律師事業發展的法律人;第三是新聞行業的從業人員;第四是對文學具有濃厚興趣的人;第五是想要了解有神、有趣、有妙的劉桂明院長的人。
本次對話,讓我們走進了法律與新聞的世界,也了解了馬拉松的獨特魅力。在劉桂明院長和黃曉博士的精彩分享中,我們感受到了如何運用跨界思維來豐富我們的生活。
他們以獨特的視角和思維方式,將法律、新聞、馬拉松,這三個領域進行深入了融合,提出了全新的思考和理解。這種跨界思維,無疑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,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和創新。